查看原文
其他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五篇理论文章收藏学习

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 2024-05-06

编者按


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回顾总结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全面阐明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方法路径和重要举措。从去年9月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本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为帮助广大读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思想周刊特约请专家学者阐释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该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敬请垂注。


川观理论·新质生产力① |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

李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先进生产力的作用,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并深刻阐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新质生产力到底“新”在哪里?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任何概念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与过去大相径庭,在此背景下,加快形成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力变得日益紧迫,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必然要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需要通过新质生产力提供持久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是表明生产力水平由量的大幅度提升而引起的质变,新质生产力是新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新质生产要素的组合,是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新质生产力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发展阶段都有其相对应的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会形成适应当时发展阶段要求的新质生产力。我们现在所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和数智化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更高科技发展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是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新生产工具,以数据等为新生产要素,以高素质人才、企业家、科学家为主要劳动者,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要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载体,以培育发展新动能为目标的新型生产力。“新质”就是“新的质态、新的形态、新的形式”,新质生产力是更高质量的、更高效率的、更现代化的生产力,其落脚点在于生产力水平之高度发展。传统生产力理论注重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作用,但在当前全球科技与信息化浪潮中,依赖传统生产力和常规资源要素投入的发展已经不可持续,传统生产力很难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明确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是对生产要素范围进行的与时俱进的拓展。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在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显示出更为明显的实践性、全面性、发展性等性质。研究新质生产力就是研究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在量的方面的大幅度提升、更为关键的是在质的方面的提升的问题。这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摆在人们眼前的实际问题。从全面性来看,新质生产力超越了以往只为突出强调某一种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作用与意义而提出来的生产力形式,例如知识生产力、生态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等生产力形式。新质生产力将各种生产力形式涵盖进来,概括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因而更加科学。从发展性来看,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传统生产力而言的。简单工具的使用相对于原始人的双手是一种新质生产力,铜制、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相对于简单工具的使用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大型机器装备的使用相对于铜制、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可见,生产力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构成生产力要素的质是不断提升的,这也决定了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具有动态性质的概念,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的观点与态度去对待。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须在五方面有新提升

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由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质的提升而呈现出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之“新”,就在于是对传统生产力的整体性的升级与跃迁。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管理等也是生产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这五方面要发生新变化,有着新提升。

第一,劳动者素质的持续提升。持续提升素质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本质要求。劳动者是全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劳动者,科学技术不会出现,先进的生产工具也都是一堆废物。高素质的劳动者与高水平的生产力是相匹配的,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一定不会出现高水平的生产力。

第二,劳动资料改进与广泛应用。劳动资料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马克思这样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的内容很丰富,在生产工具、基础设施和能源设施三大类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旧的落后的生产工具会逐渐被新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代替,生产工具的进步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三次工业革命就表现为生产工具的突飞猛进。

第三,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张。劳动对象是劳动者通过劳动资料将劳动施加于其上的东西,是被劳动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最初的劳动对象是自然界物质,但并不是所有的自然界物质都是劳动对象,只有进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界物质才成为劳动对象。如果实现了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未知领域转变为已知领域、未知自然界物质转变为已知自然界物质并进入生产过程,这无疑会出现新质生产力。

第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工具的灵魂。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会有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出现,也就不会出现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不是一般性的科技创新,而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这些重大科技创新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进而为经济社会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变革。

第五,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成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各种要素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结果与管理活动有密切关系,生产力的状况直接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是生产力中最为抽象的要素,是一种无形的“粘合剂”,将各种生产力构成要素联系起来。“人”是生产力的本质,人类诞生之时就具有社会性,通过生产关系联结起来构成人的“集体组织”,只要有集体组织存在,就需要管理活动,只有通过管理才能使所有个体达成一致,实现单个个体无法实现的目标。

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紧密相联

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是紧密相联的两个概念。在实践当中,要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双向驱动。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的一个新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去年9月,在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立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在于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落实好工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要求。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都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都要求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核心是创新,新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要素供给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工业化是以创新为动力、建立在绿色化和智能化基础上的工业转型升级过程。

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之间双向驱动,即生产力“新的质态”驱动产生工业化“新的型态”,工业化“新的型态”孕育形成生产力“新的质态”。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夯实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为新型工业化找到了新增长点,增强了新型工业化的内在驱动力,推动工业化进程向更高阶段迈进。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应用领域,工业领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又推动现有的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组织形式与商业模式全面革新,促使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指明了方向。

(作者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川观理论·新质生产力② |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尹西明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人类社会产业革命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生产力的结构功能与效率变革,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进而不断催生新兴技术、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硬核底气。百舸争流、大国竞争,关键要看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生产能力水平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眼点,将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点,突出创新起主导作用,明确了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阐明了技术革命性突破引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一主导路径。这一内涵阐述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一脉相承,进一步彰显了创新引领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有机统一、技术革命性突破和生产力发展路径跃升的有机统一。

以科技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太阳能、锂电池、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了换道赛车和换道超车,并在近年来加强了未来科学、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的前瞻性谋划布局,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同一些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面对大国科技博弈加剧的新形势,基础研究孤立薄弱、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急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链转化效能不高、科技领军企业不够多不够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协同不足等问题依然严峻,现行科技创新机制、政府监管机制、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和科技创新制度环境仍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此背景下,亟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面向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机遇,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把握新型生产要素,改革生产关系,以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向重大场景转化效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

加强科技创新,打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生产力中的生产资料要素的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通过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促进并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也就是说,科技创新能够通过改善劳动资料,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立足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海量应用场景、产业体系完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等优势,把握场景驱动创新和通用人工智能革命带来的科技和产业发展范式变革机遇,激活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发挥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加快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伴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类脑智能、未来能源、生命科学和数据要素等新技术、新要素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科技创新路径,产业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纵深推进,新场景、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将加速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深刻改变世界各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需要尽快跳出西方的“议程设置”所带来的“追赶-落后”“再追赶-再落后”的“追赶陷阱”,加快国家发展从传统的后发追赶、创新驱动,向超越追赶、创新引领的战略思维转型,特别关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国家科技先导能力,以原创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技术成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重视场景驱动,提升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重大场景的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产业体系现代化,而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依然凸显,以高校院所主导的传统转化范式难以适应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趋势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要把握场景驱动创新的新范式,开辟新进路,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和重大场景,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探索建构场景驱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新范式,推动企业主导型科技成果转化新型组织模式,健全完善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高效率转化的创新生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场景上,以新技术的场景化快速应用有效破解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持续涌现和快速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四川省近年来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取得重要进展,当前正以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引擎,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四川工业逐“新”的路径。当下和未来,四川需要立足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础优势,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形成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四川路径与四川模式。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特聘研究员)

川观理论·新质生产力③ |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

王婧 袁惊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能转换,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

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它摒弃了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以创新为驱动推进经济、产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形成绿色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在当今日益工业化的世界,人们对“绿色”的理解,主要是指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绿色生产力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马拉松竞赛中,是决定谁有希望胜出、跻身于世界前列的关键因素之一。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以绿色发展为底色将高质量发展贯穿于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改革工业传统粗放式增长发展模式,通过先进的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持续提升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生产力。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基本原则,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指导我国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关系。只有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才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从而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能源系统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爆发式增长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是这一过程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国际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需要承担起减少碳排放的义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因此,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导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开发、能源效率提升、碳捕获碳存储等举措,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生态保护、节能减碳也能创造出对开发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效、减少碳排放、碳捕获、碳存储以及碳汇、碳金融等产品、服务的巨大需求,带来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

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含绿量”

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底色,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重视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强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发展,培育绿色生产力。

以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完善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均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有效路径,其中,新型工业化是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以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抓手,有利于建设自主可控的绿色供应链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完善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培育绿色生产力奠定良好基础。

重视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其实现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强调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产业。相反,需要通过科技创新重塑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要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电、钢铁、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节能降耗,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进传统化石能源节能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加快提升终端设备电气化和电力绿色化水平,有序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通过传统产业的绿色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用能结构和工艺过程的绿色转型,持续提升传统产业能效水平到世界先进水平,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低碳园区,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竞争力,锻造产业链长板,激发绿色生产力。

加强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发展,培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绿色生产力。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的布局发展是培育绿色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通过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和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有利于培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绿色生产力,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含绿量”。

要培育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绿色转型的良好环境。

强化要素保障。为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和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布局发展,提供充足的要素保障,如加大对新型工业化推进中绿色发展人才培养和绿色发展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提供绿色金融支持,为完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提供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持。

倡导绿色文化。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的生产生活观念,综合运用绿色低碳发展愿景、价值观、制度规范和行为实践等形式,唤醒人民主动践行降碳减污等环保行为的意识和决心,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培育和倡导绿色文化。

培育绿色消费场景。通过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完善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的制度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新型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绿色消费场景,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川观理论·新质生产力④ |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韩文龙 唐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发挥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要充分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性,认识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主要抓手。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与其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当现有生产关系构成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时,生产关系的变革成为必然,这种变革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的辩证统一推动社会进步。

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的要素构成与生产力发展路径,对现有生产关系形成挑战。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构成转变,高技能劳动者有效供给不足与低技能劳动者大量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寻求劳动者培养模式的变化;劳动资料的数字化对现有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及产业布局提出挑战;劳动对象与劳动成果的虚拟化形式也要求流通、交换和分配环节及相应的机制设计作出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路径发生转变,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创新构成新的动力来源,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构建起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此背景下,原有增长路径下的制度安排适用性减弱,呼唤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起新型生产关系。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新型生产关系既包括对现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变革,也包括构建先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未来生产力的发展。对此,既要针对当前科技创新存在的制度障碍进行破除,服务于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又要提前布局量子信息和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全面深化改革应着力于经济与科技体制、高标准市场体系、新型工业化体系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挥其澎湃动能。

以经济与科技体制变革为基础推动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经济体制是科技体制的重要基础,能从宏观层面影响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加强创新激励与成果保护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的保障,需以有效市场畅通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以有为政府实施专利保护,构建良好创新环境;从金融财税角度,既要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构建具有强适应性、高竞争性、广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适应新质生产力资金要求,又要优化国家预算安排,加大先进产业和前沿领域专项资金支持,以更大的税收优惠和减免建设激励性的创新发展环境;从收入分配角度,完善要素贡献参与分配机制,激发各主体创新活力。科技体制直达科技创新行为本身以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从科技创新层面,政府通过设立国家实验室、创新平台以及面向前沿领域布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方式,引领科技创新方向,集中资源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从成果转化层面,以专利保护和激励机制建设为重点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对接创新与市场需求,以原创性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成果为导向,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以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为手段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首先,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动力来源,创新行业和部门的强市场反馈和可持续前景,使得资本、劳动和数据等生产要素不断进入创新领域。其次,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内在激励。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和成果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创新资源向市场主体汇集,形成以企业为主的政产学研多主体融合创新体系,有效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最后,要素市场化改革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关键路径。其一,优化资本市场运行与监管,提升资本市场自由度,丰富金融产品品类,构建更全信息、更多维度、更广覆盖的信用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以资金要素创新配置激发万众创新;其二,完善数据要素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交易规则,推动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以数据要素创新配置发挥生产倍增作用;其三,给予劳动力更高的自主权和更流畅的上升渠道。以“揭榜挂帅”和“赛马”等形式发布创新任务,提高劳动者创新积极性,以劳动要素的创新配置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依托。

以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能有效推动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是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新质生产力下的产业发展以新要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基础,大量数据要素的流通使用、高效低能耗的新能源体系建设以及高附加值、高技术和高性能新材料的探索,为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数实结合是途径,数字技术既可以直接变革生产过程,推动生产智能化与服务高效化,提升社会效率,又可以间接优化企业决策,实现产业链的强效互联,构建一体化产业链生态体系,以“智改数转网联”多维改造推动产业智能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涵盖当前和未来生产与市场竞争的关键领域,是高技术密度、低资源消耗和强引领带动的先进产业,要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不断增加产业国际竞争力。绿色发展是底色,以高效低碳、环保节能和循环经济为重要基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产业绿色化,实现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为基点营造国际创新环境优势。开放与合作促进创新源泉充分涌流,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推动国际创新合作,使我国科研人员能够充分交流并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处于时代创新前沿,并洞悉未来发展趋势,形成我国先进产业布局与科研创新发展的重大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是将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劳动、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规则和商品市场法律体系的对标,打造自由贸易区和合作平台,构建开放包容、协调一致且互利互惠的国际市场,能够营造良好国际创新环境,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四川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腹地,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的浪潮,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切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此,应从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破除创新制度障碍、利用四川高校优势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构建四川优势和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推动四川区域和国际合作创新等多个角度着力,推动四川省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川观理论·新质生产力⑤ |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吴江 曲成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塑造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其核心要素,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抓住人才工作这个关键环节释放人才活力,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的循环堵点,营造激发人才活力的创新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要不是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主要是从劳动和生产力的关系来讲的,生产力各要素的变化发展引起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其根源莫不在于作为生产者的人。因此,解放生产力最根本的就是解放作为生产者的人。传统生产力解放的是作为普通劳动者的人,与传统生产力相对比,新质生产力则强调通过解放与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这种解放本质上就是需要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其更加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随着人才在全球竞争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掌握新一轮前沿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主动权的关键在于充分释放人才的创造活力,培育、发掘、留用一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人才。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优势。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循环机制。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否则,即便出现有利的技术扩散、产业转移和大规模需求市场都难以维系。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循环畅通的关键在教育,而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则是打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的关键节点。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来源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中能够发现新科学,新科学能够演绎出新技术,新技术则全面推动新的应用研究,构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高效运转的科技研发闭环,再进一步形成新业态、新产业,推动产业链条的升级、延伸和发展。

探索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模式,破解教育科研人才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螺旋式循环培养新机制。推进高校分类管理和综合改革,集中办学资源要素,突出优势特色,优化学科建设布局,加快构建一流大学体系,着力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引进世界一流的教育家、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发现识别和培养具有世界级科学大师潜力的科学家。优先在高水平大学新建一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布局一批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空间科学、新能源等领域前沿科学中心,促进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端人才。

释放人才创新活力,要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产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倍增效应。在人才生态系统中,环境是首要关注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创新人才能否充分发挥效能,推动生产力提升,主要在于能否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和事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此,要加快形成利于人才培养、适于人才成长、益于人才创新的社会环境,增强对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的长效吸引力;要推动人才生态环境现代化,打通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诸环节,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扩大人才对外开放;要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优化人才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

释放人才创新活力,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切实解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中的突出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把人才从科研管理的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和激励,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四川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作为西部人力资源大省,如何将丰厚的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驱动力,是四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的“四个发力”,四川省要以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引进培养好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人才、现代化产业创新人才、振兴乡村创新人才、生态环境创新人才、国际化创新人才五支战略人才力量。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党的组织建设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

推荐阅读·千万读者都在看
· 警方通报宾利车司机伤人事件:双方为表兄弟,嫌疑人被刑拘
· 市委原书记被查,曾共事的4套班子一把手均落马
· 一彩民中2.2亿福彩大奖,民政部通报核查情况

近期热门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来川观新闻APP看更多

编辑 周志敏
校对 徐海鹏
责编 邓强
审核 黄颖

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